行业热点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028-83398311

移动电话:138-80087101

奇平视点:产业信息化的效率与效能

浏览次数:1250日期:2015-12-16

                                                                奇平视点:产业信息化的效率与效能推荐语

   

产业信息化是一种技术-经济范式演进现象。

 技术-经济范式(tech-economic paradiagm)这一概念是由G.佩雷兹在1983年提出的,它是技术范式与经济范式的结合,“超出了技术轨迹,并且影响全系统的投入成本结构、生产条件和分布”(雷小清)。 信息技术是一种新范式的技术,即复杂性范式的技术;它与两种经济范式结合,一种是传统的工业化的经济范式,即专业化的范式;另一种是新兴的信息化的经济范式,即多样化的范式。信息化中的产业化是信息技术范式与专业化范式的结合形成的技术经济范式的产业表现形式;信息化中的服务化是信息技术与多样化范式结合形成的技术经济范式的产业表现形式。 可以把信息化从产业效果上区分为产业化与服务化两个相对方向,产业化是产业分工沿专业化方向的演进,服务化是产业分工沿多样化方向的演进。以往的产业信息化测评,更多是着眼于前者,侧重信息化对产业增长的贡献;新的研究更强调信息化的特殊性,重点研究信息化对质量提高的贡献。在这个有限目标之外从轻处理的主题包括常规的增长(包括劳动生产率)、就业方面及其产业结构统计计量,把它们都打包在产业化项下,不进一步展开。 从基于均衡的效率改进角度看,将信息化指标区分为产业化与服务化两类指标,分别测度的是同质性效率的提高与异质性效率的提高,从中观测信息化对专业化效率和多样化效率的改进。将多样化效率从专业化效率中区别出来,是同与往研究的最大不同。意图在于显现信息化对应的商务本体的独特不同所在。

 产业化是指专业化和规模报酬递增方向上的效率改进,如低成本规模化,是产业通过专业化,扩大规模而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效率的效率改进过程;服务化特指多样化和范围报酬递增方向上的效率改进,如低成本差异化,是产业通过多样化,扩大范围而降低成本,从而提高质量的效率改进过程。 信息技术同时作用于这两方面的效率改进,而以后一种效率改进为特殊性所在(即多样化效率是工业化不具有或不显着的效果)。现有信息化指标普遍没有对二者进行区分,造成绩效分析的结构性问题,即绩效产出中归因不明(归因于工业技术改进与信息技术改进不明)。反过来造成指导信息化提高效益方面的推进着力点不明。 突出服务化的微观含义在于首次明确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竞争优势以往只是战略和策略,产业结构中的超额附加值,不具有均衡上的意义(因完全竞争利润为零);而可持续的超额附加值,其中可持续是指均衡水平可持续,即,认为平均成本之下的利润,在服务化结构中是可持续的,因此不再仅仅是战略和策略上可行的,而且是基于均衡可行的。这为产业的结构优化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持。 我们所研究的信息化水平,是指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经济绩效水平,分为产业化水平与服务化水平。分别对应信息化水平中的同质性水平与异质性水平,信息化水平是二者的合成。对应经验,信息化水平是增产能力与增收能力的合成,增产是指零利润(这符合同质化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增收特指利润(这符合差异化垄断竞争的均衡条件,即高于边际成本定价的部分)。将增产(零利润价格)与增收(加成价格)合成,形成的就是实际价格。增收部分,是信息化创造的新价值,对应的是质量提高的价值。表现在宏观的真实世界中,对应服务业在同质化劳动生产率上低于制造业却持续获得GDP比重上升(因而只能归入多样化效率提高即信息化特殊作用)的那部分价值。 通过对产业化与服务化的综合测评,可以获得总的信息化水平。这种综合实质是完全竞争均衡与垄断竞争均衡的综合。简单地说,以均衡价格为基准,它假定完全竞争为P=MC,垄断竞争为P=AC,而在三维均衡中,P=AC=MC+(FC-MC)是一种稳态均衡。则服务化的效果,通过FC-MC(相当于成本加成),叠加在产业化的均衡价格P=MC上。二者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增产与增收的关系。 质量较低、结构较差的经济,往往是增产而不增收(低附加值)的经济;而质量较高、结构较优的经济,增产又增收(高附加值)。这个增收,不是指完全竞争零利润范围内的增收,而是因为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与可持续竞争优势而获得的高于成本的稳定附加值。 以往的信息化测评,没有从绩效上指出信息技术与这种稳定高附加值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将服务化剥离出来,现在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它与产业化绩效进行合成,旨在还原出真实的经济效果。 例如,在真实世界中,超额附加值,更不用说基于均衡的超额附加值,是不能离开独立的价格独自显示的。服务化绩效只是一种理论抽象,通过综合与合成得到的均衡价格,将成本价格与超额附加值合成为真实价格。需要指出,在真实世界中,信息化的产业化可能作用于超额附加值,如来自专业化的溢价;服务化也可能作用于基本成本,如降低专业化协调成本。这里将产业化与服务化分开,是为了理论抽象的需要。先理清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待研究细化后,可以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交叉作用。 理论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上的效率,与企业微观意义上的效率含义不同。在标准理论中,前者的最高效率是零利润;而后者则是利润越高,表明效率越高(因为不计算机会成本)。单独企业的绩效高,并不等于产业的绩效水平高。如果调查的样本足够多,或样本质量足够高,我们就会看出,个别企业靠策略行为获得的微观上的高绩效,在产业水平是无意义的,因为它必以其他企业的低绩效为平衡,在整体概率上使绩效回复正常值。 但问题并没有结束。在高于零利润的绩效中,有一类绩效是可持续的,属于可持续竞争优势。这就是服务化的绩效。在宏观上,它是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稳定结果,而不只是企业机会主义的战略或策略行为。 以往的信息化测评,系统地忽略了这个问题。带来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信息化水平高,但无助于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因为战略与策略行为的结果,最终会为战略与策略行为的失败方绩效的下降所抵销。这导致政府推进企业信息化变成无用功。 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在于从结构上进行矫正。最根本的矫正,是把信息化测评的总体架构,对应在以均衡为支撑的技术经济学逻辑上。经过这样的调整,一些纯机会主义的绩效,将被剔出产业信息化水平分析之外。这就是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看似微观,但实际具有宏观价值的原因所在  


标签: 产业信息化是一种技术 经济范式演进现象。
关闭
在线咨询
咨询客服
网站建设
数据营销
商城系统
应用软件
移动互联
028-83398311

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号:cbdapp